修四梵住时可以跳过“慈、悲、喜”而直接修“舍”吗?(摘自:清净道论 第十讲)

(清净道论之“四十业处”全十讲至此已完结)

有些人说,“师父,我学了四梵住(四无量心)之后,我看到最后就直接修舍吧,(因为修慈、悲、喜)太累了!“这种心态对不对?就直接把大家放弃了(笑)—— 有时候我很累的时候,(有义工可能会想说:)“师父,你是不是直接修舍了,都不理我们了?”(笑)—— 不能这样子。所以“慈悲喜舍”,佛教不单只是跟我们讲世间一切无常、无我,要我们离我执,但是同时我们还是要起大悲心,对众生的不舍。对众生不舍 —— 这种心还要有。所以慈悲喜舍它是有一个顺序的,你不能跳过,你是依着这样子的顺序而去修。

弟子:看到那个动物它要饿死了,佛陀说宁可把我这个易坏变化之身舍给你,这里面应该也有一部分慈悲在里面。

师父:对啊!慈能降伏瞋心,忍(“忍辱”为六波罗蜜之一)也是降伏瞋心;然后那个悲,不忍众生苦,也是可以从六度波罗蜜里面去体会得到 —— 你布施(“布施”为六波罗蜜之一),也能救对方,拔人家的苦 —— 人家有苦的时候,你解决人家生活上的困境,你是不是替他拔苦?戒(“持戒”也是六波罗蜜之一)也是一样,很主动的:“我就不伤害你,我就先不给你制造痛苦的源头,不要因为我而让你产生痛苦”;喜也是一样(要起大悲心,对众生不舍)。这就是慈、悲、喜。精进就是通所有的(慈、悲、喜)。最后“舍”呢?“舍”跟六度波罗蜜的哪一个波罗蜜可以汇合?“般若”,为什么是般若?对呀!空,无所得嘛!因为前面(对众生修慈悲喜的时候如果)有时候你修不好,对众生起染着,变成他是属于你的,变成你的“我所爱”,所爱的眷属 —— 佛教不是讲有一个眷属爱吗?那你帮到最后就是(变成)眷属爱,(如果)突然有一天你(修“慈悲喜”的对象)变成白眼狼,(你)就开始生气了,是不是?所以这时候,你修舍的功德,(也就是)无所得、不求回报的那种慈悲喜,才是至高无上的,到最后是冤亲平等,不管是对我有恩的或是跟我有仇的,都平等,我对你的慈悲喜还是平等的。

修舍的成功就是瞋与爱的止息,之前讲(修)慈悲喜(的时候可能)就会有那种染着,当然慈的时候是降伏你的瞋,所以是瞋与贪爱的止息。失败就是:“我修舍的时候,变成出去对一切人漠不关心。“因为你自己自作自受,我干嘛管你那么多!反正每个人都有自己要了的业,你完全跟我们没关系!”,变成那种漠不关心,英文叫indifferent,中文有没有一个很好的成语可以描述?“事不关己”,“心如止水” —— “心如止水”有时候还有点禅意啦 —— 心如死水一般,就是对人毫无感觉,我们讲两个字:无情。但是佛教不是这样的,佛教说我们出生在这个社会,每个东西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不能对所有的人、一切都无情。家人死了不去帮助,或者是说别人:“你苦是你的事,所以我就完全对你无情”,不去伸出援手,这就完全错误的,这是修舍的失败。修舍到最后,实际上就是修平等,你心很平静,你没有瞋,也没有贪爱,但是不代表你没有慈悲心,不代表你对众生不关心,(而是)该伸出援手的时候还是会伸出援手。

佛陀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佛陀已经达到最高的境界了,他对于一切众生都不起瞋,也不会对任何一个众生起贪爱,但是他会不会去帮助人?有一位比丘生病,全身长了脓疮、发臭,他还去给他洗澡,给他换药包扎、敷药;还有一个老比丘要缝衣服,眼睛视力不好了,佛陀还帮他穿线。这些都是什么表现?这不是说我对你无情:“反正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一切都是无我的”,(不能)对于一切众生毫无关心。

(摘自:清净道论 第十讲)
(讲授:如立法师 | 加拿大中道禅林)

ℹ️ 文字根据视频录音制作,未经法师审阅,如有疑问请以视频为准或留言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