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思修拾得 | 四念处的开端

四念处,有日常生活的;也有禅修的。四念处可以是平时的观照,四念处从平时的观照,一直到禅定的修行,都有四念处在里面,都可以运用四念处。浅的就是日常生活的观照,深的就是禅定的修行次第。

四念处,有翻译为四念住,最长的翻译是身身观念处、受受观念处、心心观念处、法法观念处。为什么两个身身、受受、心心、法法,要重复呢?居于身而观身,专注(集中)于身而观察身;居于受而观受,专注(集中)于受而观察受;居于心而观心,专注(集中)于心而观察心;居于法而观法,专注(集中)于法而观察法。这个就是四念处基本的字义。

记的妙境长老在谈到佛教界的一些乱象时讲:“佛说依四念处修行能得圣道,佛能说谎话吗?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是真实语。我们把佛说的话放在一边去,听祖师的话,你要重新想一想这件事!祖师的话也是好,也不是不对,但是,祖师是佛的弟子,祖师不如佛,我说这话,你可能还不满意不同意,但是,我认为尤其是我们今天的佛教,你认为是很兴盛吗?我认为不是兴盛的,四念处才能振兴中国佛教”,由此可见四念处的重要!

修行广泛的意义是三学八正道,三学八正道的入手,就是四念处。四念处要修的好,它的条件很多,第一个要听经闻法;第二个,日常的观照里面要离五欲五盖,这些就是具体的操作方法。

四念处是修一切行的入手,也就是说真正的学佛,四念处是一切法的共法,包括你说戒定慧、八正道,其实都是牵扯到四念处,一定是观察你的身、观察你的心,那观察身心不就是戒定慧的入手嘛!戒就有六根律仪嘛!重视六根对六境的时候产生什么事情,是不是也观察你的内心对外面产生了什么反应。

四念处从止观之前的前方便,就已经入手了,包括很重视你日常生活的开始,“专心如护钵”(杂623)“自境界”(杂617),一直教你不要胡思乱想、东张西望,尤其是从身念处的下手时就已经这样子了。只是说阿比达摩慢慢从前方便,到最后,尤其是说一切有部把四念处定在煖顶忍,了解?这只是他的一套方法啊!

四念处是佛法一切法门的入手处。其原则主要是: 要求一个修行人将修行的重点向内,专注在自我身心的观照上,而不要向外攀缘。自我的身心观照就称为自境界,向外攀缘就叫他境界。将四念处的身、受、心、法配合不净、苦、无常、无我而修持,可说是后代发展出的修法,并不是阿含经上所说的。事实上,身、受、心、法都可做不净、苦、无常、无我的观照。

那要是修行的前方便,就要有些根本准备(杂801)。重要的是关闭根门,打坐最关键就是在六根门头下功夫!经上讲难佗关闭根门(杂275),记得吗?所谓关闭根门,是在眼见色、耳闻声等的时候,不被它所蒙蔽、污染、不会随着它跑,这个叫做关闭根门。

虽然我们是在家人,这个在家人和出家人的道理是共通的,你修行要修行的好,一句话:“不要有太过精彩的生活!”,这就是修行,所以修行并不容易。

最后,修定之前,一定要加强正见,信戒要有基。信就是正见相应,信是来自于正见。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杂624经)。修定要住于“净戒”,必须受持净戒(十善等)。修定的前方便不要忽略掉,否则就糟糕了,学佛要一步一脚印,即使是五乘共法中的定,也是要求“依慈住净戒,修定最为乐”,知见观念很重要!像佛陀说修上座禅(杂236)的人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不断地时刻检视自己,根对境时是否与贪瞋痴相应。如果相应,就要以正知正念去降伏;如果不相应,也要继续保持日夜精进。

上述是整理法师的一些开示,不是很准确啊!阿弥陀佛!合十!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