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涅槃?(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二讲)
所以佛法的受用不是死了之后才有。你当世当生能用几分你就受用到几分,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涅槃的证悟,贪嗔痴永尽也不是死以后才可以。你只要机缘因缘到你过去生中具备具足的因缘很多,古代的阿罗汉,佛陀那时候。现在有没有我不知道,但是经上很古代都是讲佛陀故事,很多阿罗汉在当世的时候人还活着就证得涅槃了,所以他才能叫阿罗汉。
所以佛法的受用不是死了之后才有。你当世当生能用几分你就受用到几分,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涅槃的证悟,贪嗔痴永尽也不是死以后才可以。你只要机缘因缘到你过去生中具备具足的因缘很多,古代的阿罗汉,佛陀那时候。现在有没有我不知道,但是经上很古代都是讲佛陀故事,很多阿罗汉在当世的时候人还活着就证得涅槃了,所以他才能叫阿罗汉。
你一旦似相现起的时候,它同时会出现五种禅支。比如说,你怎么知道我入了初禅?你得到了五种禅支,这就是你入初禅的证明。那五种禅支是什么?第一个是寻:“将心导向所缘境。禅修者以寻接触,触及所缘”。寻的中文就是有寻找的意思,其实它就是一种思心所,就是你的意识作用在你的所缘上,它就会紧紧扣在你的所缘上。你看到你的目标,你的视线没有离开你的目标,这就是寻。
禅修打坐入初禅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摘自:清净道论 第四讲) 繼續閱讀 »
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尝试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也许今天的阳光格外灿烂,或有人对你说了一句温暖的话,或是一篇短文带来了安慰与力量。每天晚上睡前,不妨列出三件值得感恩的事,无论多么细小。怀着感激入睡,用充足的休息迎接新的一天。
那有没有人说“生亦何苦,死亦何忧。”当然了少数人也可以这样子,但是千万不是耍嘴皮子而已,是真的这样子才好。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学佛?我们要学佛就是说先认知到现实世界的真实面到底是怎么样,当你有这样的抗压性的时候,到时候真的遇到任何变化的时候,你比较能够坦然的去面对跟接受,这个叫学佛。那以后还很多我慢慢会讲,我只要认为思考说后面讲的东西是我们现实生活都会有的,你不要把他听了【色味、色染、色着,不如实知】听一听就没事,这个真的是现实生活的问题。好。有没有什么问题?
什么是世间?什么是世间的真实相?(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一讲) 繼續閱讀 »
佛陀那么多的教法,是不是有点乱?我们上次说 —— 杂乱。因此古德们就要把它系统化,把经教系统化之后,有便于我们次第学习。因为太多,有时候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所以这些古德把它系统化之后,安排一个次第,一个层次,有利于我们的学习。这个层次也异于每个人的高低,根机不一样。根机高的,或是说累世累生已经修行了好几辈子,好几劫,所以他这辈子来根机比较好,比较高。
佛教那么多宗派、教法,是不是有点乱?(摘自:成佛之道 第三讲) 繼續閱讀 »
那我们这边要先讲清楚,我现在讲说(似相)像镜子、月亮一样的清静(参考以上讲义内容),这个是用语言来描述,但是不是真正它看起来是完全跟一面镜子完全一模一样,或说跟一轮明月一模一样?这个你们先不要去揣摩,为什么?因为会有一个危险,就是说你还没有起似相的时候,你就去追求说镜子、镜子、镜子,这是错误的,这个变成你五盖还没有脱离。
“似相”,是“一面明镜”,还是“一轮明月”?(摘自:清净道论 第三讲) 繼續閱讀 »
在阿含经里面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他说一个人他跑去问一个阿罗汉:你解脱的境界究竟到底是怎么样?他问了很多阿罗汉,每个阿罗汉讲的都不一样,然后他跑来问佛陀,他就怀疑说那些人既然都是阿罗汉,为什么他们讲的解脱的境界完全都不一样?奇怪,是不是里面有假的,不然为什么不一样?佛陀说,他们都是阿罗汉,他们告诉你的都是真的,只是说,一个实相可以有多方面的去解释,可以有多方面的去切入,他们每一个人都悟到实相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只能把那个部份表达给你。
佛教那么多“法门”,哪个最好?(摘自:俱舍论 第三讲) 繼續閱讀 »
教学相长不是说他佛陀他自己教学相长,是说谁教学相长?弟子,学习的人对不对?有时候佛陀讲半天下面的人不一定懂,或是说虽然懂,但是不够深入,不够透彻。那么这时候他一直问佛陀一直讲也没有太大作用,这时候佛陀会怎么样?叫他去跟别人讲,叫他去跟别人开示,叫他去教人家,从他教别人的怎么样教学当中,他自己一定要去深入,很多自己不懂的,以前以为自己懂了,那现在要教人的时候就不是只是普通的懂,要教人他要深入的懂,那在他自己要教人准备当中,他自己就会真的用心去思考,用心去研究,用心去理解。
学佛为什么要教学相长?(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讲) 繼續閱讀 »
刚才有一个居士问我问很好,他说师父那三藏十二部,我们有没有办法全部都读得通、读得懂?可以啊,可能要好几辈子。我们没办法,那怎么样?有一句话叫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佛陀开悟了,把这个话讲给我们听,我们跟着他去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用自己去乱摸索。祖师大德们一代一代传下来,做了很多经教或是很多论,然后借由这样来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三藏十二部,有没有办法全部都读得通、读得懂?(摘自:成佛之道 第二讲) 繼續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