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五分钟 | 打坐也要读经,读经也要打坐(妙境长老)
我们发心用功,感觉到人生是苦,我们想要成为圣人,我们从什么地方开始用功修行呢?从“触”这个地方,就是眼睛见色这是个触,耳闻声是个触,鼻嗅香,舌尝味,乃至身觉触,乃至内心来分别。就在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你开始用功修行,所以叫做触,“于六触处”。
佛法五分钟 | 打坐也要读经,读经也要打坐(妙境长老) 繼續閱讀 »
我们发心用功,感觉到人生是苦,我们想要成为圣人,我们从什么地方开始用功修行呢?从“触”这个地方,就是眼睛见色这是个触,耳闻声是个触,鼻嗅香,舌尝味,乃至身觉触,乃至内心来分别。就在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你开始用功修行,所以叫做触,“于六触处”。
佛法五分钟 | 打坐也要读经,读经也要打坐(妙境长老) 繼續閱讀 »
一般人刚坐下来,气息会比较急促一点,所以吸气的时候会比较长,出气的时候会比较短,所以你可以专注在“入息长”。刚开始(专注在)“入息长”,那你每次入息长的时候,你就知道入息时你的呼吸是长的。然后出息的时候,你就不要去理它。然后第二次入息,你知道这次又比出息长,出息是短的。直到慢慢慢慢,你呼吸调节(稳定下来)的时候,变成吸气短、呼气长的时候,那你再调过来。就是说你吸气短的时候,那你就注意出的气。
修安般念时如何正确地觉知出入息的长短?(摘自:清净道论 第七讲) 繼續閱讀 »
现代积极心理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正念(Mindfulness),虽然源于佛教的修行,但在西方积极心理学家Jon Kabat-Zinn的带领下,已经成为一种广受认可的重要临床治疗方法。
你开车经过,然后你朋友是一个修车的,很好的技工,他一听声音说你这车有问题,你先不要开,你说没有,我开了好几天都没事,就果然去到Banf的一半抛锚了。那我问你说,他跟你讲车有问题的时候,他是在触你霉头吗?还是很悲观的?
佛法它能够引导我们入究竟涅槃、解脱,所以佛法也是叫做引导者,能够引导我们入解脱涅槃,这叫引导。最后就是,“智者各自证知”,就是“依法自修自证,无人能替”。佛法它是给我们的一个方针,给我们的一个方法,不是说我叫人来(帮我)读书,然后帮我上京(赶考),就是(替考),然后考上了状元,难道你就是状元吗?是别人替你的,你还不是状元。
修“法随念”时是思维法义本身还是思维佛法的功德?(摘自:清净道论 第六讲) 繼續閱讀 »
那么佛陀的已经把他重要的这些东西怎么样?【吾先以有四事之教,由此得作证。】【汝等当知,四法之本,普与一切众生而说其义。】所以佛陀走了,但是留下什么给我们?留下最珍贵的保障这个就是法。所以在其它经典里面佛陀也说,如果大家不学法,我住世一劫怎么样?没有太大意义。
“以戒为师”还是“以法为师”?(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三讲) 繼續閱讀 »
那这个(光明想)要怎么修呢?那光明遍(光明想),首先我们要了解说光源是从哪里来。那我们尽量就是说以自然光,因为现在我们这个社会有电灯,我们可以说以一个电灯 —— 因为你直视电灯泡的话会伤到眼睛 —— 所以你可以拿一张白色的纸,然后盖着,或者是说电灯往墙上照,就像这个图一样,你放一个投影器,然后投射在墙上,你可以作观。
如何正确地修光明想?(摘自:清净道论 第五讲) 繼續閱讀 »
我们上次课是讲皈依的字面意义,我们一般讲要皈依三宝,离开三宝没有佛教,谈佛教就一定要谈三宝,三宝是佛教的总纲,三宝里面的法是三宝里面的核心。佛是法的创始人,为什么叫创始人呢?因为是过去所没有的,佛是佛法这发现者;僧是法的延续者。佛陀创觉佛法之后,把佛法告诉了他的弟子,大家来修行。但是佛入灭了,谁来延续佛法?僧来延续佛法。
发现真理与日常生活有关系吗?(摘自:成佛之道 第四讲) 繼續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