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思修拾得 | 医院里面可修行!
人生是个大舞台,每个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行头,演着各式各样的人物。唯有在医院里,因为生老病死苦,各种行头统统卸下。一生的习性在八苦交煎的关头,以别样的方式呈现!
人生是个大舞台,每个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行头,演着各式各样的人物。唯有在医院里,因为生老病死苦,各种行头统统卸下。一生的习性在八苦交煎的关头,以别样的方式呈现!
所以佛教祖师讲:“六根门头好修行”。当我们眼对色、耳对声的时候就可以去开始警觉、察觉我们有没有去执着、系著。所以六六法门是一切法门的根本,任何修行法门都必须透过这六六法门,哪“六六”?黑牛白牛,你要记得黑牛白牛就是叫“六六”,哪些“六六”?黑牛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白牛(就是)色、身、香、味、触、法。当我们这六根对六境产生六识的当下,你就得去检讨看看我们的系著是不是开始发生了?
是黑牛系白牛,还是白牛系黑牛?(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七讲) 繼續閱讀 »
这里有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就是守门喻。比如说守门人守城门的时候,侍卫站在两侧。那你是其中一个侍卫,你就清清楚楚知道有人进来、有人出去就可以了。你不需要了解这个人进来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或者是穿什么衣服、什么颜色,手里提了什么。这些你都不需要,你只要知道有一个人进来,有一个人出去就可以。
修习安那般那念时数息的几个要点(摘自:清净道论 第九讲) 繼續閱讀 »
过了天桥,选择穿行商业楼后面干净的小甬路。路灯下,随着行者的前行,身影先是被照出,黑黑、圆圆、不大的影子;一步步前行,身影一下子被铺开、与身行一致、再到夸张的拉大;前方的灯照来,身影变淡、模糊、消失。下一个路灯下,又是一轮生灭!
人家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夫妻、子女、父母全部都是(欢喜冤家)。(有)来报恩有来报怨的,来还债,来讨债。当然,有来报恩(为主)的啦!人一辈子跟你最亲的人就是恩恩怨怨一辈子,没有是完全报怨的,(或者完全)报恩的,也没有完全是讨债的,既是恩又是怨,就是恩恩怨怨一辈子。你们有没有(见过)结婚从年轻吵到老,吵得恨得要命,气得要命,然后从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就说要离婚,离到80岁还在要离,有没有离?想离,离不掉,这个叫做怨憎会。
修行人要结善缘,更要结“法缘”(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六讲) 繼續閱讀 »
如源法师指出,从佛教史的角度切入,可以让我们去区分佛法在流传中的各种轮廓及演变。这样有助我们勾勒出佛法不共世间法的核心思想。当我们掌握了佛法的真实义,以及它在流布中的变迁,便能为自己所信仰的法门,作一个比较客观如实的定位,同时也不会造成偏爱,以为只要一门深入,或是学习一经一咒,就等同掌握了完整的佛法。殊不知这种现象犹如「取一滴海水而弃大海,却自以为大海都在这里」。
转载:从推销家用电器到弘扬人间佛法 —— 专访中道佛学会如源法师 繼續閱讀 »
你一直维持在心一境性,很单一、单纯的所缘上,一旦你转念,想无常、无我等这些比较复杂的思维的时候,它(这种状况)就已经是出定了,就离开了心一境性。(虽然,作观时)当下的心还是属于平静的,相对来讲,它没有心一境性时那么平静,但是,它还属于比较平静,所以你(从定中)出来之后才能够作观。所以,“出定作观”,我是觉得比较合理。
到底是“定中作观”还是“出定作观”?(摘自:清净道论 第八讲) 繼續閱讀 »
这些种种一切法的存在,是历经三世了,所以叫做三世实有,法体恒存。依作用而说有说无,作用产生,发挥了,就变成这个现象界。色法也是一样,你有要东西去刺激它,它才能构成它所应该构成的东西。你会问,这种种的法,到底有多少法?七十五法。《俱舍论》里面从说一切有部把它分成五位七十五法,到了世亲菩萨的《百法明门论》有几法?写百法明门论当然是百法。这一些只是各个部派或是经典它的分类不一样而已,但是无外乎所要告诉我们都是一种修行的入手法门。
佛一开始悟的就是“四圣谛”,成佛之后,他跟大家开示也是讲“四圣谛”:苦、集、灭、道。那么,佛陀讲“四圣谛”有比较有名的(名相)叫做“三转四圣谛”。第一转叫做“示转”。示转讲:“世间是苦”。你们大家以前不曾听过这样子的(教导),所以,你们必须要好好的思考,世间是苦。然后,苦有它的因。然后,这个苦是可以灭的。还有灭苦、灭集的方法,(这四部分内容)就是苦、集、灭、道。
如果你觉得世间一切非常美好,那你学佛做什么?(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五讲) 繼續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