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 《参学琐谈》
  • 《唯识思想概观》
  • 佛法五分钟
  • 佛法的修学 🌔
  • 俱舍论 🌔
  • 印度佛教思想史 🌔
  • 唯识学概要 🌔
  • 学佛三要 🌔
  • 小品般若摘要 🌔
  • 心经讲要 🌔
  • 成佛之道 🌔
  • 摄大乘论 🌔
  • 正念止观
  • 正法动态
  • 清净道论 🌖
  • 空之探究及其观行 🌔
  • 解深密经讲释 🌔
  • 辩法法性论
  • 金刚经讲要 🌔
  • 闻思修拾得
  • 阿含经讲要 🌔
正法动态

为曼德勒地震受灾众生祈福

曼德勒教理学院,在缅甸为有名望的佛法教理学校,曾经培育诸多三藏法师与阿舍黎法师。地震发生前教理学院正在举行考试,有270名考生,突然地震导致楼塌,多名比库被埋在里面,目前有80位左右已经过世。现在急需医药方面的护持(护持方式见下图,账号为法工的账号,可入群进行了解和跟进信息)。

为曼德勒地震受灾众生祈福 繼續閱讀 »

《参学琐谈》

《参学琐谈》“从河南到江南”之四:暗路逢凶

当时,我已经到了江苏省的萧县。萧县与永城虽然是交界,民俗也相仿佛,但地方治安情形,却是大大的不同。在前面已经说过,我的故乡是个素有三不管之称的地带,成年累月都是乱糟糟的,老百姓难得有一天的安静日子过。什么日本鬼子啦,盗匪啦等等,他们常常是你走我来,我来你走的穿梭似的,吸吮著民脂民膏,几乎把地方弄得“十室九空”。

《参学琐谈》“从河南到江南”之四:暗路逢凶 繼續閱讀 »

阿含经讲要 🌔

真正有修行的人,物质欲望一定很淡薄(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二十三讲)

瞋恚跟贪欲,这两个都是欲界特有的烦恼。在未断之前,你可以利用打坐、禅修来降伏 —— 注意不是断,而是降伏。你的禅修功夫越好,你对五欲之贪就越淡薄。为什么呢?要记得,定 —— 禅定的定 —— 是色、无色界的善法。你要得到色、无色界的善法,必须舍离欲界粗重的欲望,舍弃欲界粗重的烦恼,不是断,而是降伏,我们讲的“舍离”是指降伏。你必须降伏欲界的粗重烦恼,才能得到上二界的善法,而上二界的善法就是定。

真正有修行的人,物质欲望一定很淡薄(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二十三讲) 繼續閱讀 »

《参学琐谈》

《参学琐谈》“从河南到江南”之三:挂单受窘

挂单,亦名挂褡,是佛教里的一种术语。意思是:在寺主的许可之下,行脚僧的衣钵,即可挂在僧堂内的钩上,依止在那儿食宿(后来在参学期间,经验告诉我,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因为我那时刚离开小庙尚未受戒,不独衣钵全无,而且连挂单的规矩也一窍不通,在这样的情形下,论理是无法挂单的了!但是,我为了解决中途的食宿问题,还是尝试著挂了。好在所遇到的寺主多是宅心仁慈的长老,他们看到我这个青年人,为参学不顾一切艰难困苦的劲儿,大都以同情心打开其方便之门,欣然接待,给与食宿。

《参学琐谈》“从河南到江南”之三:挂单受窘 繼續閱讀 »

空之探究及其观行 🌔

定中作观要观啥才能彻底断除烦恼?(摘自:空之探究及其观行 第十七讲)

佛教讲的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等一切定法,原本只是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但是以第四禅为主,其余的是由观想而成立的。经论里面分两种观 —— 我们依基本的定,比如说你修到未到地定,然后作观,可以分成两种观:真实观,还有假想观,这两个还有分别。基本上,你必须有未到地定的定力才有办法作真实观,这叫做定中作观。什么叫真实观?真实观可以观诸法自相(自相作意)、共相(共相作意),还有真如作意。

定中作观要观啥才能彻底断除烦恼?(摘自:空之探究及其观行 第十七讲) 繼續閱讀 »

《参学琐谈》

《参学琐谈》第一辑 从河南到江南:洒泪南行

记得是一个秋高气爽,肃杀气氛非常浓厚的早晨,我背起一个小小的行囊,孩子似的,流著难以控制的眼泪,怀著万感交织的心情,拜别了恩师,踏上了旅途!此时,满山树木的叶子,都已由碧绿而变为萎黄,由萎黄而变为枯黄,由枯黄而坠落在地上,随著凄厉的北风飞舞;而树上所余下来的枝条,却随著风力的大小,时上时下,时左时右地摇摆著,好像在向谁示威,好像在向谁乞怜,又好像在低唤著与它已经脱体了的枯叶!田野里的谷类,如:黄豆、绿豆、黑豆、红豆、秫秫等,也都经过抽芽、生叶、开花、结果的旅程堆进了粮仓。

《参学琐谈》第一辑 从河南到江南:洒泪南行 繼續閱讀 »

阿含经讲要 🌔

有没有证悟,需要别人来印证吗?(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二十二讲)

自己会知道,不用别人来印证,这样了解吗?真正如果断了的话,自己一定知道。所以有些观念是错误的,说你自己证到什么果位要别人来印证,不是这样子,自己到了那个境界一定会自己知道。《阿含经》里面就举了一个例子,就像是你吃饱了,你自己会不会知道?是不是要别人告诉你你吃饱了没有?所以你真正证悟了的话,自己一定知道。但这时候就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增上慢的问题。有一些未证言证,以为自己证了,就会有这个问题。所以证果了,他自己一定清楚知道。

有没有证悟,需要别人来印证吗?(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二十二讲) 繼續閱讀 »

空之探究及其观行 🌔

新课快讯 | 《空之探究》之“部派佛教的空”

印顺导师曾说:“空”为佛法的特质所在,不论大小乘,空宗或有宗,都不能不说到“空”。而各经论、各学派虽然都谈空,但彼此间有什么异同呢?印顺导师特别针对《阿含经》、部派论书、《般若经》及龙树菩萨论典的“空”,作一番详细地探究,以阐明“空的实践性”与“理论的开展”,而完成了《空之探究》一书。印顺导师在此书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念,值得我们深入思惟,例如“无我、无我所是空的要义”等。

新课快讯 | 《空之探究》之“部派佛教的空” 繼續閱讀 »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