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 佛法五分钟
  • 佛法的修学 🌔
  • 俱舍论 🌔
  • 印度佛教思想史 🌔
  • 唯识学概要 🌔
  • 学佛三要 🌔
  • 小品般若摘要 🌔
  • 心经讲要 🌔
  • 成佛之道 🌔
  • 摄大乘论 🌔
  • 正念止观
  • 正法动态
  • 清净道论 🌖
  • 空之探究及其观行
  • 解深密经讲释 🌔
  • 辩法法性论
  • 金刚经讲要 🌔
  • 闻思修拾得
  • 阿含经讲要 🌔
阿含经讲要 🌔

是黑牛系白牛,还是白牛系黑牛?(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七讲)

所以佛教祖师讲:“六根门头好修行”。当我们眼对色、耳对声的时候就可以去开始警觉、察觉我们有没有去执着、系著。所以六六法门是一切法门的根本,任何修行法门都必须透过这六六法门,哪“六六”?黑牛白牛,你要记得黑牛白牛就是叫“六六”,哪些“六六”?黑牛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白牛(就是)色、身、香、味、触、法。当我们这六根对六境产生六识的当下,你就得去检讨看看我们的系著是不是开始发生了?

是黑牛系白牛,还是白牛系黑牛?(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七讲) 繼續閱讀 »

清净道论 🌖

修习安那般那念时数息的几个要点(摘自:清净道论 第九讲)

这里有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就是守门喻。比如说守门人守城门的时候,侍卫站在两侧。那你是其中一个侍卫,你就清清楚楚知道有人进来、有人出去就可以了。你不需要了解这个人进来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或者是穿什么衣服、什么颜色,手里提了什么。这些你都不需要,你只要知道有一个人进来,有一个人出去就可以。

修习安那般那念时数息的几个要点(摘自:清净道论 第九讲) 繼續閱讀 »

阿含经讲要 🌔

修行人要结善缘,更要结“法缘”(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六讲)

人家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夫妻、子女、父母全部都是(欢喜冤家)。(有)来报恩有来报怨的,来还债,来讨债。当然,有来报恩(为主)的啦!人一辈子跟你最亲的人就是恩恩怨怨一辈子,没有是完全报怨的,(或者完全)报恩的,也没有完全是讨债的,既是恩又是怨,就是恩恩怨怨一辈子。你们有没有(见过)结婚从年轻吵到老,吵得恨得要命,气得要命,然后从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就说要离婚,离到80岁还在要离,有没有离?想离,离不掉,这个叫做怨憎会。

修行人要结善缘,更要结“法缘”(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六讲) 繼續閱讀 »

正法动态

转载:从推销家用电器到弘扬人间佛法 —— 专访中道佛学会如源法师

如源法师指出,从佛教史的角度切入,可以让我们去区分佛法在流传中的各种轮廓及演变。这样有助我们勾勒出佛法不共世间法的核心思想。当我们掌握了佛法的真实义,以及它在流布中的变迁,便能为自己所信仰的法门,作一个比较客观如实的定位,同时也不会造成偏爱,以为只要一门深入,或是学习一经一咒,就等同掌握了完整的佛法。殊不知这种现象犹如「取一滴海水而弃大海,却自以为大海都在这里」。

转载:从推销家用电器到弘扬人间佛法 —— 专访中道佛学会如源法师 繼續閱讀 »

清净道论 🌖

到底是“定中作观”还是“出定作观”?(摘自:清净道论 第八讲)

你一直维持在心一境性,很单一、单纯的所缘上,一旦你转念,想无常、无我等这些比较复杂的思维的时候,它(这种状况)就已经是出定了,就离开了心一境性。(虽然,作观时)当下的心还是属于平静的,相对来讲,它没有心一境性时那么平静,但是,它还属于比较平静,所以你(从定中)出来之后才能够作观。所以,“出定作观”,我是觉得比较合理。

到底是“定中作观”还是“出定作观”?(摘自:清净道论 第八讲) 繼續閱讀 »

俱舍论 🌔

世间有多少法?(摘自:俱舍论 第四讲)

这些种种一切法的存在,是历经三世了,所以叫做三世实有,法体恒存。依作用而说有说无,作用产生,发挥了,就变成这个现象界。色法也是一样,你有要东西去刺激它,它才能构成它所应该构成的东西。你会问,这种种的法,到底有多少法?七十五法。《俱舍论》里面从说一切有部把它分成五位七十五法,到了世亲菩萨的《百法明门论》有几法?写百法明门论当然是百法。这一些只是各个部派或是经典它的分类不一样而已,但是无外乎所要告诉我们都是一种修行的入手法门。

世间有多少法?(摘自:俱舍论 第四讲) 繼續閱讀 »

阿含经讲要 🌔

如果你觉得世间一切非常美好,那你学佛做什么?(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五讲)

佛一开始悟的就是“四圣谛”,成佛之后,他跟大家开示也是讲“四圣谛”:苦、集、灭、道。那么,佛陀讲“四圣谛”有比较有名的(名相)叫做“三转四圣谛”。第一转叫做“示转”。示转讲:“世间是苦”。你们大家以前不曾听过这样子的(教导),所以,你们必须要好好的思考,世间是苦。然后,苦有它的因。然后,这个苦是可以灭的。还有灭苦、灭集的方法,(这四部分内容)就是苦、集、灭、道。

如果你觉得世间一切非常美好,那你学佛做什么?(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五讲) 繼續閱讀 »

佛法五分钟

佛法五分钟 | 打坐也要读经,读经也要打坐(妙境长老)

我们发心用功,感觉到人生是苦,我们想要成为圣人,我们从什么地方开始用功修行呢?从“触”这个地方,就是眼睛见色这是个触,耳闻声是个触,鼻嗅香,舌尝味,乃至身觉触,乃至内心来分别。就在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你开始用功修行,所以叫做触,“于六触处”。

佛法五分钟 | 打坐也要读经,读经也要打坐(妙境长老) 繼續閱讀 »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