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牛白牛”,师父常常讲这个故事,这是经典上讲的,师父讲“黑牛白牛“,讲过太多黑牛白牛,这是师父最喜欢的,因为这个(故事)可以很具体的讲出我们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 刚刚那个还有点复杂 —— 这个意思差不多,但是很容易明白。“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诃拘𫄨罗言”,你看这个黑牛白牛是舍利弗讲的 —— 所以你们要看哦,“经”很多时候是佛说的,(但)很多时候也是佛弟子跟佛弟子之间的讨论,不一定是佛(本人)具体说的,你看这个(经)就是弟子跟弟子之间的讨论,但是这个也是《阿含经》里面的。
“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诃拘𫄨罗言” —— 因为他前面有一段问他(问题)了,但是因为太长,师父把它(前面的问题)剪掉了,就看这个地方 —— “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诃拘𫄨罗言:“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怎么讲?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眼对色,所以说是“眼系色” —— 我们一般是这样子(理解)的嘛 —— 然后乃至意对法,所以是“意系于法”,对不对?但是他说“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尊者摩诃拘𫄨罗” —— 这是舍利弗讲的 —— “于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就是中间的欲贪(为系缚)。“尊者摩诃拘𫄨罗!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轭鞅缚系,人问言:“为黑牛系白牛,为白牛系黑牛”为等问不?”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于中间,若轭、若系鞅者,是彼系缚””,““如是,尊者摩诃拘𫄨罗!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中间欲贪,是其系也”。
(这个经)很多人都听师父讲过了 —— 以前没有听过师父讲这个经的举手……还蛮多的。刚刚举手的谁来帮忙解说一下?某某居士没听过吧?你来解释一下。
(弟子解释略)
师父:这个轭鞅的轭没有见过?有空去看电视看一看,现在中国应该也没有了。两只牛,如果你要叫这两只牛来拉车,你不能两只牛后面各绑一条绳子就算了,那两只牛如果走不同方向呢,一般会用什么东西把它弄住?会用一个叫做“轭”的东西。这个其实我小时候看过 —— 我不是胡扯的,我真的小时候看过,因为小时候牛真的还很多 —— 他会(绑)在中间,这个轭是长这个样子(见图)。它这样子把它系在牛颈 —— 不是头哦 —— 把它系在牛颈,放下去,然后下面把它绑起来,就这样把它绑在上面。
弟子:那么它们(走的)方向(就会)都一致?
师父:它们(走的)方向就会一致,要走错一起错,要走对一起对,它不会各跑各的,所以两只牛没办法分开。那两只牛没办法分开,不是说白牛对黑牛特别好所以不想让它离开,也不是黑牛对白牛特别好不想让它离开,是两只跑也跑不掉,为什么?被那个“轭”系住了。所以你看这边讲,“共一轭鞅缚系”,所以他说,“非黑牛系白牛, 亦非白牛系黑牛,然于中间,若轭、若系鞅者,是彼系缚”,所以它是被给那个“轭”系住、绑住了。所以他说“如是,尊者摩诃拘𫄨罗!”,它这个是表法,先用牛来做比喻,回到黑牛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白牛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他说“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中间欲贪,是其系也”,所以你看,这个(黑牛)就是内六根,这个(白牛)就是外六处,“根”不系“处”,“处”不系“根”,而是中间这个欲贪。那当然欲贪也不只是贪而已,其实它就是“有取”,中间的取着啦。那其它经也说,这个取着的就是六识,这个识也是有取识,所以当我们六根认识对象时,(比如)眼认识对象时候产生这个识还是有取识,是跟贪嗔痴相应的有取识,所以我们去系著我们所见到的东西。所以他说其实我们眼不会去系色,外面色也不会系我们的眼,是我们对它认识的当下有欲贪、贪嗔痴在里面,这个就是它的执着,就是它的问题所在。
所以我们看到(有人执着)念珠多好什么,事实上这个念珠不是石头就是木头,“好”都是社会环境或者是人给它的价值,它就是这样子。那我们这个眼睛它就是产生认识的功能,它(眼睛)能够知道它(念珠)多好吗?但是当我们认识到它时,从我们意识对这个开始产生认识,这个时候就有加我们的执着跟欲贪在里面 —— 那当然不只是欲贪了,有时候贪嗔痴都有,都会加在里面 —— 喜欢起贪、不喜欢起嗔,那么没有喜欢或不喜欢就有痴,就是我执都会在里面产生作用。所以有些人,他喜欢什么珍珠玛瑙那些,看到就爱不释手;有些人不喜欢不是他没贪,是他的重点不在那边,有些人喜欢玩车,有些人喜欢玩宝石,有些人喜欢投资房地产,不都是这样子吗?那老实说它不就是那些东西(石头、木头)吗?那他看到时也不是眼睛对它怎么样,是中间的有取识。所以佛教祖师讲:“六根门头好修行”。当我们眼对色、耳对声的时候就可以去开始警觉、察觉我们有没有去执着、系著。所以六六法门是一切法门的根本,任何修行法门都必须透过这六六法门,哪“六六”?黑牛白牛,你要记得黑牛白牛就是叫“六六”,哪些“六六”?黑牛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白牛(就是)色、身、香、味、触、法。当我们这六根对六境产生六识的当下,你就得去检讨看看我们的系著是不是开始发生了?
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你看,这个故事多好,看起来很简单,但启发性多强,它不会讲的多怎么样(高妙),理论也不会讲(多深奥),但是你看多好的一个启发性。《阿含经》、佛陀常常用很多生活上这样子的例子来告诉我们(佛法)应该是怎么一回事。
弟子:师父,这个地方的“系”,就说是欲贪和刚才讲四识住是不是一样的?
师父:一样的,都是贪执。
弟子:如果中间的贪欲去掉了以后,色和眼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它的联系是什么?
师父:它的联系就是单纯的认识,看到这个就是这个,我不会去对它起贪、起嗔、起什么。(一种食物)能吃,“这个好吃”,但是“好吃”就是好吃而已。这个是咸的、这个甜的,这个是好吃、这不是那么好吃,这个口感上…,但是他不会因为好吃不好吃起贪嗔痴的嫌恨心,但一般(人)会,(比如)去面店里面:“今天怎么那么难吃到这样子!以前煮都不是这样!”开始在那边哇哇叫。所以你说阿罗汉会不会需要吃东西?有(需要),佛陀需不需要吃东西?需要。但是他吃就是吃,平等心,不会在这里面起贪嗔痴。
弟子:这个就是像很多禅宗说到后来“见山还是山”。
师父:其实那些说出来的还不都是这样,“见山还是山”啊 —— 你见山不是山(那)是什么?你起贪著了就不是山。你见石头不是石头,什么叫“见石头不是石头”?我问你,珍珠玛瑙或是钻石,钻石是不是石头?对啊,你的概念里面有钻石,那就不是一块石头而已,但是它还是石头。所以当你有一天见钻石是石头的时候,那就表示你修行有点功力了(笑)。这样子对这个有没有点启发? 对啊,后面禅宗讲“见山” —— 刚开始没学佛,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是学佛之后,开始学佛叫做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也可以用《金刚经》(的方式)讲的,山水山水既非山水 —— 看山不是山的时候;是名山水 —— 就是又恢复到看山是山。
弟子:师父,这个欲贪是不是主要是对物质方面的贪欲?
师父:不(仅)是物质哦,精神也是哦,精神方面也会有哦,不只是欲贪啦,包括贪嗔痴我执都是。你对我们自己的认知绝对一定是这样子(有贪欲执着),(比如)“我非得认为是这样才可以”(的观念),那也是对我们自己精神的认知(有贪欲执着);受,情绪上也会(有贪欲执着);想,我们的认知上也会(有贪欲执着);六根对六境都会(有贪欲执着)。有没有什么问题?那当然这边是讲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还有法,很多时候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对物质上的,但是不仅限于物质,但是六根的前面(五根)是比较重在物质上,叫做五欲。
(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七讲)
(讲授:如源法师 | 加拿大中道禅林)
ℹ️ 文字根据视频录音制作,未经法师审阅,如有疑问请以视频为准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