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阿含经》上看呢,佛在世的时候,好像多数是,当然就是看因缘,也可能是早晨,如果日中一食,佛在世当时是提倡过,在出家人的僧团里面,提倡过日中一食。早晨可能多数都是入定,实在就是修止观,修四念处。可能在到食时的时候,就大家托钵,到聚落里面或者城市里面乞食。中午饭以后,多数是经行,经行一会儿,就大家都是入定的,或者是在静室,或者是林下,或者是河边,或者那里,大家都是在那儿静坐了,修四念处。过到……当然那时候没有钟表,过了多少时间以后,大家出定了,就是出观了,那么就到佛边来坐,就听佛说法。听完佛说法,说法完了,又是经行思惟,思惟佛所说义,然后又入定了,又是静坐修止观,修完止观,一个时候,又是经行,经行完了还是修止观。等到了夜三时,夜三时就是初夜以后,到中夜的时候,洗洗脚,洗洗脚丫子休息;等到后夜又起来了,起来又是经行,然后又是修止观。从《阿含经》上,就是《瑜伽师地论》后面也是有提到,它那个功课表就是这样子。并不是说是像我们现在这种做功课的,早晨,从《阿含经》上看出来,也念这个咒,也去念那个,不是。佛在世那时候,比丘的功课就是这么多,就是经行、静坐,经行、静坐,就是这样。然后就是乞食,再就听佛说法,然后就是经行、静坐,静坐、经行,就是这样子。那么长期地听佛说法,长时期地静坐,久了,或者是结夏安居三个月以后,得初果须陀洹了,或者得了四禅八定了,得无生法忍了,得了无诤三昧了,得了灭尽定了,得阿罗汉果了,都是这样子。
就是这样子,由有受的凡夫到无受的圣人,这过程就是这样子,就是非要修四念处观不可。修四念处啊,当然我们初开始,当然是受戒,以戒为基础,然后去修四念处,常常这样观、常常这样观,就算是没得无生法忍,但是贪瞋痴烦恼它薄,不重,不是那么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数是,大家向道上会,而不是用贪瞋痴同人计较事情,不会。你若不修止观,不修四念处,那个烦恼随时动,随时活动,你没有办法调,不能调的。
(摘自:妙境长老 瑜伽师地论讲记 第九十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