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地读阿含(三):《杂阿含经》的文言文
有时我们也会发现,某一句经文中的每个字我们都认识,里面的名相也明白,但放到一起作为一句话,我们却不是很确定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举例来说,《杂阿含经》第9经中有一句话:“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这里的每个字、每个词我们都认识,但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无常即苦”?为什么“苦即非我”?“非我”又如何?对于此类情形,即经中晦涩难懂的文句,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有时我们也会发现,某一句经文中的每个字我们都认识,里面的名相也明白,但放到一起作为一句话,我们却不是很确定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举例来说,《杂阿含经》第9经中有一句话:“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这里的每个字、每个词我们都认识,但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无常即苦”?为什么“苦即非我”?“非我”又如何?对于此类情形,即经中晦涩难懂的文句,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之前的“更好地读阿含(一):《杂阿含经》的组织次第”一文中,我们谈到印顺导师的《杂阿含经论会编》一书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了《杂阿含经》的经文组织次第问题,也谈了如何利用Mediawiki平台,让这种组织次第以一种更加清楚直观的形式展现在读者眼前。本文中,我们来探讨一下一般读者在阅读学习《杂阿含经》时常遇到的另外一个障碍,即经中出现的各种佛教名相,以及如何更好地解决它。
《杂阿含经》是佛教的根本教法所在,印顺导师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中讲到:“一切甚深教法皆从此出”,如源法师在《佛陀的教示 —— 阿含经的启示》一书中也提到:“阿含经可深可浅:浅者人天善法可作为入门,深者亦可作为菩萨精神的诠释。在阿含经中有许多佛弟子,无论是自求法,或是帮助佛陀广布佛法,为佛教为众生,他们这种舍己为法的精神自然是符合菩萨道的本怀。只是在佛教的发展中,当阿含经被偏视为小乘经典后,这种潜存的菩萨精神便被忽视了”,可见,阿含经的教说虽然是以解脱道为主,但却也是三乘所共的经典,因此,《杂阿含经》对于学习佛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1月13日,腊月十四,天气晴好,五点多,一个又大又圆的月亮升起在东边,挂上树梢。心头会下意识地蹦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句。不过,人到中年,对卿卿我我的诗词已经脱敏, “诗归诗、我归我”,泾渭分明了。
凡夫的心田里,总有贪嗔痴的杂草。只不过,有些因缘下,杂草少一些,有些因缘下,杂草多一些而已。修心的人,不要老想着除杂草,日复一日地屡战屡败,自己会崩溃掉!要在心田中种良苗!把良苗培养起来,杂草也就少了。
人生是个大舞台,每个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行头,演着各式各样的人物。唯有在医院里,因为生老病死苦,各种行头统统卸下。一生的习性在八苦交煎的关头,以别样的方式呈现!
过了天桥,选择穿行商业楼后面干净的小甬路。路灯下,随着行者的前行,身影先是被照出,黑黑、圆圆、不大的影子;一步步前行,身影一下子被铺开、与身行一致、再到夸张的拉大;前方的灯照来,身影变淡、模糊、消失。下一个路灯下,又是一轮生灭!
现代积极心理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正念(Mindfulness),虽然源于佛教的修行,但在西方积极心理学家Jon Kabat-Zinn的带领下,已经成为一种广受认可的重要临床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