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 《参学琐谈》
  • 《唯识思想概观》
  • 佛法五分钟
  • 佛法的修学 🌔
  • 俱舍论 🌔
  • 印度佛教思想史 🌔
  • 唯识学概要 🌔
  • 学佛三要 🌔
  • 小品般若摘要 🌔
  • 心经讲要 🌔
  • 成佛之道 🌔
  • 摄大乘论 🌔
  • 正念止观
  • 正法动态
  • 清净道论 🌖
  • 空之探究及其观行 🌔
  • 解深密经讲释 🌔
  • 辩法法性论
  • 金刚经讲要 🌔
  • 闻思修拾得
  • 阿含经讲要 🌔

阿含经讲要 🌔

《阿含经》是佛陀根本思想及言行的最早记录。它记录了佛以人的身份教化人间弟子,教导弟子们如何观察世间和身心的无常,进而断烦恼求解脱。其内容包含了佛陀的世界观、人生观及实践的方法纲目等。从经典史来看,被公认为是最早结集成的经典,也是阐述佛教根本教理的圣典。因此,可以说是所有学佛者必学的经典。如源法师根据《清净道论》以增上善学、增上信学、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正解脱学等六学,系统次第地教导,以期学员们能借由《阿含经》的学习,一窥佛法的精妙,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

点此播放该课程音频 第001 – 020讲
点此播放该课程音频 第021 – 040讲
点此播放该课程音频 第041 – 060讲
点此播放该课程音频 第061 – 080讲
点此播放该课程音频 第081 – 100讲
点此播放该课程音频 第101 – 120讲
点此播放该课程音频 第121 – 123讲
点此播放该课程视频 第001 – 123讲(Youtube)

阿含经讲要 🌔

达摩祖师说梁武帝“没有功德”,到底有没有?(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二十四讲)

就我们这个世间的缘起法则里面,是有业、有报的,这样了解吗?虽然因缘如幻,但是如幻如化里面还有它缘起的一定的法则。我们可以不执著,但不执著不等于没有因果法则。比如说我做善事,我不执著,但不等于做善事没有好报,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有业有报这是必然的,依于缘起,那就是有业有报。虽然无我,但我们有没有轮回?有。那既然有轮回,就是表示有因果。

达摩祖师说梁武帝“没有功德”,到底有没有?(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二十四讲) 繼續閱讀 »

阿含经讲要 🌔

真正有修行的人,物质欲望一定很淡薄(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二十三讲)

瞋恚跟贪欲,这两个都是欲界特有的烦恼。在未断之前,你可以利用打坐、禅修来降伏 —— 注意不是断,而是降伏。你的禅修功夫越好,你对五欲之贪就越淡薄。为什么呢?要记得,定 —— 禅定的定 —— 是色、无色界的善法。你要得到色、无色界的善法,必须舍离欲界粗重的欲望,舍弃欲界粗重的烦恼,不是断,而是降伏,我们讲的“舍离”是指降伏。你必须降伏欲界的粗重烦恼,才能得到上二界的善法,而上二界的善法就是定。

真正有修行的人,物质欲望一定很淡薄(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二十三讲) 繼續閱讀 »

阿含经讲要 🌔

有没有证悟,需要别人来印证吗?(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二十二讲)

自己会知道,不用别人来印证,这样了解吗?真正如果断了的话,自己一定知道。所以有些观念是错误的,说你自己证到什么果位要别人来印证,不是这样子,自己到了那个境界一定会自己知道。《阿含经》里面就举了一个例子,就像是你吃饱了,你自己会不会知道?是不是要别人告诉你你吃饱了没有?所以你真正证悟了的话,自己一定知道。但这时候就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增上慢的问题。有一些未证言证,以为自己证了,就会有这个问题。所以证果了,他自己一定清楚知道。

有没有证悟,需要别人来印证吗?(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二十二讲) 繼續閱讀 »

阿含经讲要 🌔

不想受五戒,学佛能真的学好吗?(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二十一讲)

佛教里面一般皈依三宝要受五戒,那为什么要受戒呢?因为,真的能够从头坚持到尾(修行)的人太少了,我们常常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缘的影响,所以,必须借由外来的力量来规范、约束,让我们养成好习惯。

不想受五戒,学佛能真的学好吗?(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二十一讲) 繼續閱讀 »

阿含经讲要 🌔

学佛要如何“广学多闻”,又要如何“一门深入”?(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九讲)

如果你能花十年,乃至二十年,把这一套学起来,那么,你的佛法基础就非常非常的深厚,非常非常有根机。第一个你对自己的修行有根底,第二个你不会走错路。然后最重要是,依于这样的一个基础,未来你要修任何法门,或是你要再进一步读其它的各种经典,你都驾轻就熟,而且不会读错,不会弄错,容易弄通。

学佛要如何“广学多闻”,又要如何“一门深入”?(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九讲) 繼續閱讀 »

阿含经讲要 🌔

学佛人从哪里迈出实修的第一步?(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八讲)

师父常讲说,一个学佛的人,或是说一个修行人,他跟一般人差在哪里?记得吗?师父讲过,差在觉知,差在有没有觉知。不是你不起烦恼哦 —— 你不起烦恼那已经证果了,那是阿罗汉。不是不起烦恼,而是你起染著、起贪染、起瞋恚时你有没有察觉,有没有能觉知到,这才是修行的第一步。

学佛人从哪里迈出实修的第一步?(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八讲) 繼續閱讀 »

阿含经讲要 🌔

是黑牛系白牛,还是白牛系黑牛?(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七讲)

所以佛教祖师讲:“六根门头好修行”。当我们眼对色、耳对声的时候就可以去开始警觉、察觉我们有没有去执着、系著。所以六六法门是一切法门的根本,任何修行法门都必须透过这六六法门,哪“六六”?黑牛白牛,你要记得黑牛白牛就是叫“六六”,哪些“六六”?黑牛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白牛(就是)色、身、香、味、触、法。当我们这六根对六境产生六识的当下,你就得去检讨看看我们的系著是不是开始发生了?

是黑牛系白牛,还是白牛系黑牛?(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七讲) 繼續閱讀 »

阿含经讲要 🌔

修行人要结善缘,更要结“法缘”(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六讲)

人家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夫妻、子女、父母全部都是(欢喜冤家)。(有)来报恩有来报怨的,来还债,来讨债。当然,有来报恩(为主)的啦!人一辈子跟你最亲的人就是恩恩怨怨一辈子,没有是完全报怨的,(或者完全)报恩的,也没有完全是讨债的,既是恩又是怨,就是恩恩怨怨一辈子。你们有没有(见过)结婚从年轻吵到老,吵得恨得要命,气得要命,然后从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就说要离婚,离到80岁还在要离,有没有离?想离,离不掉,这个叫做怨憎会。

修行人要结善缘,更要结“法缘”(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六讲) 繼續閱讀 »

阿含经讲要 🌔

如果你觉得世间一切非常美好,那你学佛做什么?(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五讲)

佛一开始悟的就是“四圣谛”,成佛之后,他跟大家开示也是讲“四圣谛”:苦、集、灭、道。那么,佛陀讲“四圣谛”有比较有名的(名相)叫做“三转四圣谛”。第一转叫做“示转”。示转讲:“世间是苦”。你们大家以前不曾听过这样子的(教导),所以,你们必须要好好的思考,世间是苦。然后,苦有它的因。然后,这个苦是可以灭的。还有灭苦、灭集的方法,(这四部分内容)就是苦、集、灭、道。

如果你觉得世间一切非常美好,那你学佛做什么?(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五讲) 繼續閱讀 »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