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姓名:磐中覺道

正法动态

转载:从推销家用电器到弘扬人间佛法 —— 专访中道佛学会如源法师

如源法师指出,从佛教史的角度切入,可以让我们去区分佛法在流传中的各种轮廓及演变。这样有助我们勾勒出佛法不共世间法的核心思想。当我们掌握了佛法的真实义,以及它在流布中的变迁,便能为自己所信仰的法门,作一个比较客观如实的定位,同时也不会造成偏爱,以为只要一门深入,或是学习一经一咒,就等同掌握了完整的佛法。殊不知这种现象犹如「取一滴海水而弃大海,却自以为大海都在这里」。

转载:从推销家用电器到弘扬人间佛法 —— 专访中道佛学会如源法师 繼續閱讀 »

清净道论 🌖

到底是“定中作观”还是“出定作观”?(摘自:清净道论 第八讲)

你一直维持在心一境性,很单一、单纯的所缘上,一旦你转念,想无常、无我等这些比较复杂的思维的时候,它(这种状况)就已经是出定了,就离开了心一境性。(虽然,作观时)当下的心还是属于平静的,相对来讲,它没有心一境性时那么平静,但是,它还属于比较平静,所以你(从定中)出来之后才能够作观。所以,“出定作观”,我是觉得比较合理。

到底是“定中作观”还是“出定作观”?(摘自:清净道论 第八讲) 繼續閱讀 »

俱舍论 🌔

世间有多少法?(摘自:俱舍论 第四讲)

这些种种一切法的存在,是历经三世了,所以叫做三世实有,法体恒存。依作用而说有说无,作用产生,发挥了,就变成这个现象界。色法也是一样,你有要东西去刺激它,它才能构成它所应该构成的东西。你会问,这种种的法,到底有多少法?七十五法。《俱舍论》里面从说一切有部把它分成五位七十五法,到了世亲菩萨的《百法明门论》有几法?写百法明门论当然是百法。这一些只是各个部派或是经典它的分类不一样而已,但是无外乎所要告诉我们都是一种修行的入手法门。

世间有多少法?(摘自:俱舍论 第四讲) 繼續閱讀 »

阿含经讲要 🌔

如果你觉得世间一切非常美好,那你学佛做什么?(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五讲)

佛一开始悟的就是“四圣谛”,成佛之后,他跟大家开示也是讲“四圣谛”:苦、集、灭、道。那么,佛陀讲“四圣谛”有比较有名的(名相)叫做“三转四圣谛”。第一转叫做“示转”。示转讲:“世间是苦”。你们大家以前不曾听过这样子的(教导),所以,你们必须要好好的思考,世间是苦。然后,苦有它的因。然后,这个苦是可以灭的。还有灭苦、灭集的方法,(这四部分内容)就是苦、集、灭、道。

如果你觉得世间一切非常美好,那你学佛做什么?(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五讲) 繼續閱讀 »

佛法五分钟

佛法五分钟 | 打坐也要读经,读经也要打坐(妙境长老)

我们发心用功,感觉到人生是苦,我们想要成为圣人,我们从什么地方开始用功修行呢?从“触”这个地方,就是眼睛见色这是个触,耳闻声是个触,鼻嗅香,舌尝味,乃至身觉触,乃至内心来分别。就在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你开始用功修行,所以叫做触,“于六触处”。

佛法五分钟 | 打坐也要读经,读经也要打坐(妙境长老) 繼續閱讀 »

清净道论 🌖

修安般念时如何正确地觉知出入息的长短?(摘自:清净道论 第七讲)

一般人刚坐下来,气息会比较急促一点,所以吸气的时候会比较长,出气的时候会比较短,所以你可以专注在“入息长”。刚开始(专注在)“入息长”,那你每次入息长的时候,你就知道入息时你的呼吸是长的。然后出息的时候,你就不要去理它。然后第二次入息,你知道这次又比出息长,出息是短的。直到慢慢慢慢,你呼吸调节(稳定下来)的时候,变成吸气短、呼气长的时候,那你再调过来。就是说你吸气短的时候,那你就注意出的气。

修安般念时如何正确地觉知出入息的长短?(摘自:清净道论 第七讲) 繼續閱讀 »

阿含经讲要 🌔

从苦圣谛说起(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四讲)

你开车经过,然后你朋友是一个修车的,很好的技工,他一听声音说你这车有问题,你先不要开,你说没有,我开了好几天都没事,就果然去到Banf的一半抛锚了。那我问你说,他跟你讲车有问题的时候,他是在触你霉头吗?还是很悲观的?

从苦圣谛说起(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四讲) 繼續閱讀 »

清净道论 🌖

修“法随念”时是思维法义本身还是思维佛法的功德?(摘自:清净道论 第六讲)

佛法它能够引导我们入究竟涅槃、解脱,所以佛法也是叫做引导者,能够引导我们入解脱涅槃,这叫引导。最后就是,“智者各自证知”,就是“依法自修自证,无人能替”。佛法它是给我们的一个方针,给我们的一个方法,不是说我叫人来(帮我)读书,然后帮我上京(赶考),就是(替考),然后考上了状元,难道你就是状元吗?是别人替你的,你还不是状元。

修“法随念”时是思维法义本身还是思维佛法的功德?(摘自:清净道论 第六讲) 繼續閱讀 »

阿含经讲要 🌔

“以戒为师”还是“以法为师”?(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三讲)

那么佛陀的已经把他重要的这些东西怎么样?【吾先以有四事之教,由此得作证。】【汝等当知,四法之本,普与一切众生而说其义。】所以佛陀走了,但是留下什么给我们?留下最珍贵的保障这个就是法。所以在其它经典里面佛陀也说,如果大家不学法,我住世一劫怎么样?没有太大意义。

“以戒为师”还是“以法为师”?(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十三讲) 繼續閱讀 »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