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佛,既然学,就好好地学,要真正地学好,就一定需要一个学习的次第,学佛次第的重要性对现代人来说,用一个感叹号是远远不够的。(下文“佛法学习次第”可参考原文:中道佛学会闻法指南。
佛法深广如大海,面对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经论,如何找到正确的修学途径,避免入宝山而空归,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道佛学会多年来,致力于佛法思想的系统教学,逐步形成了一套有次第、较完整的体系。它大致可分为四部分,即:阿含学、毘昙学(阿毘达磨)、龙树学(中观)和瑜伽学(唯识),或也可略称为阿含、阿毘达磨、中观和唯识。每一部分都有主要课程的视频音频和讲义资料,如阿含学的《阿含经讲要》、毘昙学的《俱舍论》、龙树学(中观)的《心经》《金刚经》、瑜伽学(唯识)的《唯识学概要》、《解深密经讲释》、《摄大乘论》等,可以在中道的网站里找到。
对于初学佛者,我们建议先从《成佛之道》学起。《成佛之道》综合经论之要旨,综贯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三阶,以及正常道与方便道的一切,圆满显示佛道次第的全貌,乃印顺导师博览法藏之心得巨作。如源法师曾亲聆印顺导师的教导,法师以开放思辨的态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实际,将佛法的精髓融会贯通于其中,对《成佛之道》做了全面的介绍,引导大家有次第地学习佛法,实为初学佛者的入门必修课。
其次是《阿含经讲要》。《阿含经》是佛陀根本思想及言行的最早记录。它记录了佛以人的身份教化人间弟子,教导弟子们如何观察世间和身心的无常,进而断烦恼求解脱。其内容包含了佛陀的世界观、人生观及实践的方法纲目等。从经典史来看,被公认为是最早结集成的经典,也是阐述佛教根本教理的圣典。因此,可以说是所有学佛者必学的经典。如源法师根据《清净道论》以增上善学、增上信学、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正解脱学等六学,系统次第地教导,以期学员们能借由《阿含经》的学习,一窥佛法的精妙,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
再次是《俱舍论》。《俱舍论》自古被印度的贤圣祖师们首推,称为“聪明论”。《俱舍论》是后代佛弟子对《阿含经》所做的系统、广泛的讨论与注解,涵盖了佛教的根本教理,以及对这些教理比较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是一部基础的论。其继承《阿含经》而发展,并对大乘教法有决定性的启发和影响,是学习佛教思想不可或缺的一环。 如源法师以自己二十多年浸淫佛学的心得,将《俱舍论》的精要部分用生动的语言、生活化的实例表达出来,以便大家能够尽快地一探佛法的精髓。
有了上述学习基础,接下来可以进一步学习《学佛三要》以及《印度佛教思想史》。
《学佛三要》是印顺导师依《般若经》所说:“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提出大乘佛教的精髓:菩提愿、大悲心、般若慧,而称之为“学佛三要”,也即是学佛的信愿、慈悲和智慧。如果能把握学佛三要,即能转一切善行为大乘的菩萨行,而成人间菩萨的行相。如源法师依据印顺导师所著的《学佛三要》,将其内容、要点和行持,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实际和特点,以严谨的态度、生动的语言进行讲授,以期大家能够将学佛三要真正地落实于生活中,成为真正的大乘行愿者,而不至于在佛法外徘徊而无法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
学习《印度佛教思想史》是帮助学佛者通过回到佛教的本源,追溯印度佛教发展的历史轨迹,从其源变之中,厘清佛法的“真实”意义和“方便”适应。学习印度佛教思想史,可以更加敏锐和深刻地观察把握整体佛教,对于破除佛法知见的迷惑,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最后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哲学体系和学派——中观与唯识课程的学习。
大乘思想根源于般若经的甚深义和广大行,故学习般若教法是必备的基础。又因般若经大都部类庞杂,而《心经》和《金刚经》其实已经含藏了般若教义的精髓,故中观的学习以此二经为入门。于般若教义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后,再进学其他大乘教法,则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唯识学的课程有《唯识学概要》、《解深密经讲要》、《摄大乘论》等。《解深密经》是佛教唯识学派最根本的依据经典,为唯识学派的建立直接提供了理论根据。本经提出的“三性三无性”思想以及“阿陀那”等观点,是唯识学的核心理论,也是佛教思想中最深奥的理论之一。学习《解深密经》,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佛教“缘起、无常、无我”的根本教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摄大乘论》又称摄论,为唯识祖师无著菩萨所著。唯识思想在无著前虽多有发展,但直到摄论出现,才算真正完成。摄论对成立唯识的理由、三性、三无性说和阿赖耶识等问题,做了详尽的分析与论述,并以十种殊胜成立唯识大乘的特色和殊胜处,从而奠定了大乘唯识学派的理论基础。所以摄论是唯识学派最为重要的论典之一。
另外,大家也可以根据中道网站和公众号上对课程的分类进行学习。从入门、初级、中级、高级等课程,在几年到十几年中,学佛者如若能对上述所列的课程有一定程度的学习了解,奠定下深厚的佛学根底,再配合禅定的修习以及戒律的持守,这样无论对未来的学习或在修行上都会有着莫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