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修行的人,物质欲望一定很淡薄(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二十三讲)

瞋恚跟贪欲,这两个都是欲界特有的烦恼。在未断之前,你可以利用打坐、禅修来降伏 —— 注意不是断,而是降伏。你的禅修功夫越好,你对五欲之贪就越淡薄。为什么呢?要记得,定 —— 禅定的定 —— 是色、无色界的善法。你要得到色、无色界的善法,必须舍离欲界粗重的欲望,舍弃欲界粗重的烦恼,不是断,而是降伏,我们讲的“舍离”是指降伏。你必须降伏欲界的粗重烦恼,才能得到上二界的善法,而上二界的善法就是定。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先讲第一件事:如果你要开悟证果、断三结,你的定至少要到什么程度?未到地定。慧学先不用讲,至少定要达到未到地定。那么,达到未到地定的话,它是摄属于初禅,虽然还没进入初禅,但至少对欲贪和瞋恚有一定能力的降伏。也就是说,一个稍具修行的人,或是一个有一定禅修能力的人,首先,物质欲望一定低;其次,脾气不会粗暴,不会动不动就发脾气或爆发。这两点很重要。所以,外面有些人跟你讲他的修行很好,不用说他证了什么果位,或者他自称禅修功夫很好,(我们)容不容易观察?容易啊!你看他的贪欲和瞋恚。如果他说他的禅修功夫非常好,可是你看他什么都要,到了百货公司东拿西拿,这个要吃、那个也要吃,那你说他的禅修功夫多好?这就非常有问题了。还有,如果一个人脾气很差、很暴力,动不动就粗鲁、发脾气,那就不要说他禅修功夫很好。

我问你一件事,如果一个人的欲望低,他不一定吃素,但他绝对不会喜欢吃肉。这样大家明白了吗?他不会说:“你去家里煮鸡肉给我吃。”虽然他不一定吃素,比如南传的一些法师没有吃素的习惯,但前提是他们托钵啊(托钵可能会遇到肉食供养)。然而,如果不托钵的时候,却说:“我们去那家韩国烤肉,烤最好的牛排给我吃。”那就问题大了。这样的人,就不要说他有修行,更不要说他的禅定功夫多好。修行是有标准的,这些在经典中都有一定的逻辑和依据。所以,你不要被外面的现象迷惑。现在外面很多人,动不动就自称“上师”“活佛”。但你看他们的行为,却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喝酒照喝,烟照抽,肉照吃。你问他:“为什么这样?”他会说:“酒肉穿肠过。”当然,他不会讲得那么直白,而是会说:“这东西在你看来是肉,在我看来不过是四大所成。”然后讲一堆似是而非的观念,但这些都是错误的。

所以,学阿含经的好处是什么?它告诉你明确的标准,判断起来容易不容易?容易啊!阿含经讲得清清楚楚。虽然没断烦恼,但如果有禅修功夫,那怕只是证初果,至少也有未到地定(的定力)。后面的贪欲和瞋恚还能很强烈吗?不可能的嘛!你前面断了初果,后面这两个怎么可能还很强烈?即使没断,它们也一定是很淡薄的。

(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二十三讲)
(讲授:如源法师 | 加拿大中道禅林)

ℹ️ 文字根据视频录音制作,未经法师审阅,如有疑问请以视频为准或留言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