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心用功,感觉到人生是苦,我们想要成为圣人,我们从什么地方开始用功修行呢?从“触”这个地方,就是眼睛见色这是个触,耳闻声是个触,鼻嗅香,舌尝味,乃至身觉触,乃至内心来分别。就在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你开始用功修行,所以叫做触,“于六触处”。
“如实通达”,那就是要有佛法的般若的智慧。你有般若的智慧,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眼识乃至意识,同色声香味触法一接触的时候,你要运用你的般若的智慧的。说是修行怎么修行?就是你的六根与六境,与色声香味触接触的时候,运用你的智慧,调伏内心的动作。修行从这里开始的,从这地方开始。从这地方开始,当然是就观察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无常的、是无我的;观察眼耳鼻舌身意也是无常、是无我的,观察一切法空的,令心无所住,就是这样子。这观是思惟的意思,观察、思惟的意思。说是我不观察,你只是内里面寂静住,这个不行,这样子你不能得解脱,不可以的。
这个修行的事情也是遗憾,多数是怎么回事呢?多数这个第六意识懒,不愿意观察,愿意寂静住。我也不到城市里去,我在禅堂里面、在深山里面,心里面寂静住。心里面寂静住,的确是有点享受的,享受越多,越愿意寂静住;越愿意寂静住,这个轻安乐是越厉害,于是乎,就是陶醉在那里面不出来了。结果呢,顶多就是非非想定而已。所以还是到了时候,八万大劫以后又恢复了,又堕落在轮回里面,以前修行的成就,都空无所有、一无所有,又变成个生死凡夫。现在佛法是说:不是!你不可以那样子。要“如实通达”,要真实地如诸法真实相去通达,去明了、去观察的,这样子才算是修行,才能改造自己,你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不会再堕落在轮回里面。
所以“于六触处如实通达”,如诸法的真实相去观察、去思惟、去明了,这是智慧,这是智慧境界。只是明静而住那是定,不是智慧。所以我们说寂而常照就是智慧,照而常寂就是定;这样子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定慧都具足了,圆满了就是佛。我认为这种话,对初开始修行的人伤害太大了!伤害太大了!但这件事,你若不读《瑜伽师地论》,你若不读《大智度论》,你知道这回事吗?你不知道这回事情,你不知道的。所以“如实通达”,说我若只是寂静住,你就不符合这句话,你就不符合这个如实通达的这句话。说我看话头,看话头。我看虚云老和尚告诉那句话是说,假设是这样:念佛是谁!初开始提话头的时候是四个字,“念佛是谁”四个字;再继续提这个话头的时候,“念佛是”,这三个字不要了,就是“谁”!谁!如果你没有学习经论的话,这个谁!谁!最后谁也没有了。谁没有了时候,那是什么境界呢?如果弄得相应的话就是明静而住,明静而住就这样子。一开始“念佛是谁”!最后就是“谁”!再以后,谁也没有了,就是明静而住,就是这样子。那么你这个“如实通达”,你出来了吗?你如实通达了吗?你如实通达眼耳鼻舌身意,是怎么回事了吗?通达色受想行识,是怎么回事了吗?没有啊!只是明静而住嘛!所以这个修行人,你不要只是打坐,一定要读经,一定要读经的。你读经还是要打坐的,读经是属于闻慧,打坐是思慧和修慧,一定三慧要具足。闻、思、修三种智慧要具足,你才能够合乎中道,才能由凡而圣,一定是要这样子。
“如实通达”,当然这个如实通达是从闻思修来的,那么这样子做你就能得到沙门果,得到初果、得到二果、得到三果、得到四果、得到十地、得到无上菩提,就得成圣道了,就是可以变成圣人了。但是现在很遗憾的呢,没有如实通达。但是没有如实通达,他不承认他没有如实通达;因为他一坐可以坐七天,明静而住可以坐七天。烧饭都忘记了,那个土豆都熟了,熟了还继续烧,过了多少天都不知道了,还打坐。我有这么大的定力,你怎么能说我没有如实通达呢?你说我没有得圣道,你敢说吗?所以他认为他得圣道了。但是现在告诉他,你对“于六触处如实通达”是“无知”的,你没有,你没有得到圣人的智慧,所以叫做无明。我们一般人,我也没有什么修行,你说我有无明,我当然承认。我若一坐,坐七天,你说我是无明?你能同意吗?谁敢说他是无明?或者他说我已经在山里面修行三十年了,我一打坐就知道,三百年后有什么事情,你说我是无明?所以这就是一个问题。
(摘自:妙境长老 瑜伽师地论讲记 第九十七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