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思想概观》 简介(1/2)

 

一般我们看到外面的一切,无论是人、事、物等等,都会自然的认为是离于我们的内心而客观存在的。无论我们能不能认识到它们,它们都是独立存在的。但是从佛教“唯识学”的立场来看,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我们脑袋里的东西所变现出来的,是我们的“识”所产生出来的,并且不只是影像而已,我们看得到、碰得到、摸得到、触得到的一切,都是内心所转现出来的,这就是唯识的基本教义。所以说“一切唯心造”。

 

一般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真的吗?可能吗?对于这些疑问,唯识学家用一个我们没有办法否认的例子来解释:“梦”。当人在做梦的时候,梦里面的那些东西,都是看得到、碰得到、摸得到的,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当然都是内心(即“识”)所变现出来的!但是当你在梦里面时,你一定觉得那些东西都是真实的,而不会知道是你的意识所变现出来的吧?当然不知道!大家都有做梦的经验,所以谁都没有办法去否认,确实在梦中是这个样子。唯识学家就用梦做为譬喻来告诉我们,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其实也是我们的“识”所变现出来的。

 

唯识学的重点,不只是告诉我们一切“唯识所现”,进一步还要让我们知道:我们因为有烦恼染污,变现出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东西,然后我们又错误的执著它们,所以就产生错误的决定,进而有错误的行为,这个就叫做“虚妄唯识”。就好像说你戴一个黄色的眼镜看这世界,你的世界全都染了一层黄色,如果你不知道的话,你还以为世界原来的颜色都是这样子。要导正这个错误,就是要把眼镜拿下来,还它一个原来的真实面貌。学唯识就是要改变我们这种错误的变现、错误的认知、错误的执著,产生正确的认知、正确的行为,这就称为“转识成智”。当然这是最简单的说明,唯识学还有很多很复杂的理论。如果我们先把基本的观念弄清楚,以后学起来就容易了。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尽可能简单地将唯识学的基本观念介绍给有兴趣的人。

 

唯识学(派)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哲学体系和学派之一,另外一个学派叫中观。当然了,印度有很多的大乘经论,但是如果能称为学派或有系统的哲学体系的话,就只有中观和唯识。中观学派是依般若经为主,谈一切法空。唯识学派讲一切唯识,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虚妄,都是“识”所变现出来的,所以叫“虚妄唯识”。详细内容我们下面会慢慢解说。

“唯识”一词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有些时候又叫做“唯心”,因为“识”跟“心”,在某一角度上是同样的东西。此外,又叫做“瑜伽行派”,“瑜伽行”简单说就是“禅修”,因为唯识理论的发展,很多是从禅定的体验而来的。例如有个众所周知的故事——菩提达摩一苇渡江。从禅观的理论来说,实际上是他打坐的时候作观,把水观成了地。禅观中有所谓的地、水、火、风和青、黄、赤、白等“八遍处观”,当他把水观成地之后,对他来讲水就是地,所以他就这样走过来了,但对普通人来讲水还是水。相反的,如果一个禅观者把地观成水,那他就可以跳进去,我们就看他凭空消失钻进地里了。所以很多时候,当这些瑜伽行者做这样的禅观时,他们会觉得外在的一切,并不如我们所见的真实,进而发展出唯心所现的认知。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外在的一切可以随著强大的心念而改变。那么我们一般人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一般人的感观能力被业力所规范限制,所以无法随便的改变对外在的认知。比如做为人,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大体上差不多,因为被人的业力所规范限制住了。但是同样的东西在狗的眼里就不大一样了。所以经上说“一境四心”。同样的东西在鱼、人、天人,还有鬼道众生的眼里,完全不一样。比如说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我们看到的是水,鱼看到的就是没有什么东西,好像空气一样,鬼看到的就是脓血[1]。这表明外在的东西它只是在共识之下产生的一个共通的体,但就实际来讲它没有一个本质不变的实体。人类所看到的东西有一致的共通性,是因为业力的规范。同样的,同类的鬼,也是受其业力所规范,看到的东西也差不多。这就是为什么“唯识学派”又叫做“瑜伽行派”。

(原文脚注以及相关名相的注解请长按如下二维码打开网页版阅读)

《唯识思想概观》• 如源法师著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