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佛随笔
昨天周日,去中道禅林听大师父讲经说法。到底听经闻法,有什么用处呢?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这些年,正是因为实实在在受益,才踏踏实实学习!分享一点心得小故事。

社会的发展与节奏,让我们跟更多的人直接或间接发生了联系。于是,就有了更多与点头之交、或陌生人各种层面的互动。只要你在做事,就有可能有各种误会、批评、矛盾、乃至攻击。体会最深的还是疫情期间,我在工作之余,先支援武汉、后支援卡城社区。一边是没白天没黑夜的带着义工忙;一边是微信群里的谣言四起。
当你每天累得要散架,却不得不面对批评、非议、攻击的时候,其实很容易情绪低落的。如果选择本能的反击,会让劳累的自己很暴躁或抑郁;如果选择不反击,去分析哪些是误会、哪些是批评,以便自己改进争取进步,但往往面对大部分的不明情况的非议或攻击,更多的是让自己心寒。
学习了唯识,一下子明白,好多事情是:“一切唯心造”。
那些非议、攻击的本质,其实是非议者、攻击者心中观念的投射。他心里有,才能投射到“做事的我”头上。至于与“我”的相关性有多少?内心的贪嗔痴越多,相关性越小;内心的贪嗔痴越小,相关性越大。有时候看似莫名其妙的攻击,不过是看跟我一同做事的人不爽,移情到我身上:“我”一定是“一丘之貉”罢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面对批评、非议、甚至攻击。就很好脱身了。那些真心希望我能长进的批评,我给予感激和接纳,一般会收获一段更进的关系,TA是真心为了让事情更好,自然能与我共鸣;
那些无端的非议和攻击,我无法去改变对方内心的想法,何必在意呢?再说,TA攻击的也只是“我的角色”,而我也不过是五蕴合和而已。除非堕落到与TA狼狈为奸,否则,我的任何改变,都没法与TA共鸣。
当你内心豁然开朗的时候,各种批评、非议和攻击,都会变成成长的砥砺,孟子说“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师父说,学佛是一个慢慢熏习的过程。
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