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快讯 | 《空之探究》之“部派佛教的空”
印顺导师曾说:“空”为佛法的特质所在,不论大小乘,空宗或有宗,都不能不说到“空”。而各经论、各学派虽然都谈空,但彼此间有什么异同呢?印顺导师特别针对《阿含经》、部派论书、《般若经》及龙树菩萨论典的“空”,作一番详细地探究,以阐明“空的实践性”与“理论的开展”,而完成了《空之探究》一书。印顺导师在此书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念,值得我们深入思惟,例如“无我、无我所是空的要义”等。
印顺导师曾说:“空”为佛法的特质所在,不论大小乘,空宗或有宗,都不能不说到“空”。而各经论、各学派虽然都谈空,但彼此间有什么异同呢?印顺导师特别针对《阿含经》、部派论书、《般若经》及龙树菩萨论典的“空”,作一番详细地探究,以阐明“空的实践性”与“理论的开展”,而完成了《空之探究》一书。印顺导师在此书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念,值得我们深入思惟,例如“无我、无我所是空的要义”等。
在部派佛教中,虽然某些部派已经有类似“空”这样的思想概念,例如一说部,但并没有成为主流学说。部派佛教的主流学说还是法体实有论。即使如此,接受一切法空思想的修行者,还是用“空”的思想反对上座阿毘达磨的法体论,这也是性空学的一个开始。也就是说,般若经所讲的空性,某一部分 —— 并非完全 —— 是针对当年某一些学者(的批判)—— 这些学者不同于现代专门研究佛学的学者,他们也是修行人。
“我”、“法”二空在本质上并无不同(摘自:小品般若摘要 第四讲) 繼續閱讀 »
佛教里面一般皈依三宝要受五戒,那为什么要受戒呢?因为,真的能够从头坚持到尾(修行)的人太少了,我们常常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缘的影响,所以,必须借由外来的力量来规范、约束,让我们养成好习惯。
不想受五戒,学佛能真的学好吗?(摘自:阿含经讲要 第二十一讲) 繼續閱讀 »
佛教跟心灵鸡汤差在哪里?心灵鸡汤它只告诉你一个很简要的概念,它没有告诉你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但是,佛教除了提出这一种完整的概念以外,它还有一个更详细的、有系统的训练方法跟过程,而且这是需要时间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跟经验的累积。
佛法和心灵鸡汤有什么区别?(摘自:小品般若讲要 第三讲) 繼續閱讀 »
有时我们也会发现,某一句经文中的每个字我们都认识,里面的名相也明白,但放到一起作为一句话,我们却不是很确定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举例来说,《杂阿含经》第9经中有一句话:“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这里的每个字、每个词我们都认识,但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无常即苦”?为什么“苦即非我”?“非我”又如何?对于此类情形,即经中晦涩难懂的文句,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之前的“更好地读阿含(一):《杂阿含经》的组织次第”一文中,我们谈到印顺导师的《杂阿含经论会编》一书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了《杂阿含经》的经文组织次第问题,也谈了如何利用Mediawiki平台,让这种组织次第以一种更加清楚直观的形式展现在读者眼前。本文中,我们来探讨一下一般读者在阅读学习《杂阿含经》时常遇到的另外一个障碍,即经中出现的各种佛教名相,以及如何更好地解决它。
《杂阿含经》是佛教的根本教法所在,印顺导师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中讲到:“一切甚深教法皆从此出”,如源法师在《佛陀的教示 —— 阿含经的启示》一书中也提到:“阿含经可深可浅:浅者人天善法可作为入门,深者亦可作为菩萨精神的诠释。在阿含经中有许多佛弟子,无论是自求法,或是帮助佛陀广布佛法,为佛教为众生,他们这种舍己为法的精神自然是符合菩萨道的本怀。只是在佛教的发展中,当阿含经被偏视为小乘经典后,这种潜存的菩萨精神便被忽视了”,可见,阿含经的教说虽然是以解脱道为主,但却也是三乘所共的经典,因此,《杂阿含经》对于学习佛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般若思想的概要,它到底谈了一些什么?印顺导师对般若经非常的重视跟推崇。在印顺导师的思想里面,他认为般若经应该是佛教里面最重要而且是最精华、最精要的部分。那般若经呢,如果要概括它的思想,我们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就是菩萨的“甚深智”跟“广大行”,或是菩萨的“甚深义”跟“广大行”,这就是般若经的思想精要。甚深义也可以讲说是“解”,广大行是“行”,所以是佛教的根本“解行”。
孙“悟空”和“般若波罗蜜”(摘自:小品般若讲要 第二讲) 繼續閱讀 »
早就听说香港有一位有德有修,一生致力于佛法研究,国际知名的佛教学者 —— 法光长老,只是惜于无缘拜见顶礼。适逢这次大师父如源法师到香港弘法,行程之一就是拜访法光法师,终于圆了我的心愿。